※珍惜香港※.2024-04-21 11:28【初心(非凡篇)】
聲明及前言
三個月前,我預告了初心五,即是今天的文章。在正式的內容之前,我必須先作出一點聲明,本文將涉及一年多前面世的電視劇《三體》及電影《流浪地球2》之部份劇透和內容,倘若你們還未看過這兩部作品,並有可能將來會觀看的話,敬請慎入!
我在預告中,說思考了一整年,是因為觸發我靈感的,本來是一年前的氣球事件。當時有中國氣球,越洋飄進美國領空,引發了連串外交風波。這篇文章,原名《科技篇》,之所以遲遲未開筆,是因為我在構思上,總覺得欠了些什麼,甚至可以說,是連自己想寫什麼也未弄清楚。所以河兄話,我在佈局一盤大棋,是太看得起在下了,我寫文章,從來都是隨緣和被動的。多年前在《結緣》一文中,我問過大家,你說水向低流,是指出水會向下流的道理,還是水依照你的見解流動?事實上,我並沒有佈什麼局,與其話,我想怎樣去寫這個世界,倒不如說,是這個世界,在推動我怎麼寫吧。
去年八月底,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高傲訪華,而就她離程的前一天,華為在全無預警之下,直接開售其標誌著突破美國科技封殺的全新 Mate 60 Pro 手機,首批現貨,不到一小時就售罄。華為驟然重回 5G 手機市場,直接對決蘋果最新 iPhone 15,瞬間成為全球焦點。一個月後,華為於孟晚舟獲釋回國兩周年那天,舉行了新品發佈會。不過,長達兩小時的發佈會,並沒有如外界期待般,對 Mate 60 系列及其芯片技術,作出任何解說。當天的亮點,是劉德華驚喜現身,以華為品牌大使身份,宣布推出此系列的頂級旗艦版,Mate 60 RS ULTIMATE DESIGN 非凡大師。
華為秋季發佈會。非凡大師(點擊播放)
我終於知道自己想寫什麼了,今天的文章,原名《科技篇》,易名《非凡篇》,屬《初心 》系列第五篇。
從地球流浪到氣球

這部電影和 2019 年初公映的上一部《流浪地球》,都是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。【劉慈欣】是國際知名的中國科幻小說作家,其作品《流浪地球》被拍成了兩部電影,但其實他最負盛名的,是 2006 至 2010 年間創作之長篇科幻小說系列《三體》。此系列在 2015 年被翻譯成英語,並於同年獲得被譽為科幻界諾貝爾獎的《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》,之後再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版本。2019 年日文版發售,更在當地掀起熱潮,直登日本文學暢銷榜首。就連美國前總統奧巴馬,原來也是《三體》的書迷,在《三體Ⅲ:死神永生》推出之際,即讓手下電郵劉慈欣催更英文版,誰知被對方視為垃圾郵件刪了,結果還要通過外交渠道才聯絡得上。

憑什麼主宰世界
近年中國崛起,挑戰到美國領導地位,已經是眾所周知的現實。但大家有沒有想過,美國是憑什麼領導世界?最讓美國不安的,是將會失去那方面的領導地位?很多人,尤其是一些投資者,都會說是美元,因為在他們眼中,除錢以外什麼都不是。當眼見全球股市屢創新高,港股卻再試新低,市值幾乎低過印度 ,他們就會覺得,香港失去價值了,金融中心要成遺址了 。記得近十年前,我連發四篇《環球經濟新常態》回應系列,半年後,再連出六篇《環球經濟新常態之續》,在後者之第四篇《資源論》中,我帶出了貨幣的本質:貨幣,只是人造出來的虛擬數字,強加資源之上,並不是資源本身,所以 CASH IS NOT KING,增持資源,才是王道!
時移世易,隨著新的「現在嘅基礎因素 」呈現,那十篇有部份內容或已過時,但當中的《資源論》卻恆久不變,因為那不是因素,而是定律。近年隨著更多國家使用本幣或人民幣交易,去美元化趨勢越演越烈,就連對中國一向不太友善的印度,其煉油商也開始使用人民幣結算。如果美元霸權真的那麼重要,美國早就不惜一切代價出手捍衛了,為何至今還按兵不動?原因很簡單,因為美國並不是靠美元領導世界的,美元霸權是果不是因,保住美元並不是最重要。再者,若真要到關鍵時刻,大不了送你一隻金融核彈 ,借來的即時變成自己的,WHY NOT?
既然增持資源,才是王道,那麼美國之所以領導世界,難道就是因為擁有了資源?非也!資源涉及之種類和層面太廣,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所有資源,但並不代表我們無法主宰資源,而世上最有效主宰資源的手段,就是科技!科技可以利用有限的資源,去創造無限的資源,縱然我的資源比你少,也能夠追貼你,甚至超越你。回顧歷史,人類之所以能夠主宰地球,全靠掌握了科技。科技的領先,為美國帶來了經濟和軍事上的領導地位,帶來了美元霸權,難怪美國對去美元化,可以視若無睹,卻傾盡國力去打壓中國的科技發展。
同一標準看世界
無他,倘若中國科技真的超越美國,到時候誰來主宰世界?所以不難理解,為何堂堂科技大國,整個政界以致人民,一蝸蜂去針對一個氣球,最後還要小題大做,出動戰機將其擊落。其實中方說那是民用飛艇,也不無道理,要監視他國,還有更多先進的選項,何須用一個如此顯眼,又難以回收的氣球?

寫到這裡,恐怕有些朋友,又要說我紅粉了 ,但事實上,我只不過用同一標準看世界 ,不盲踩,就說我盲撐 。可見今時今日,仍然有不少中國人,尤其是香港人,甚至一些自命深藍的,對中國還存有根深柢固的意識形態偏見,聽到國家推動「共同富裕」,未弄清楚,就一蝸蜂共產上腦。如果我話,全球發達國家之中,中國是最不共產的國家,而香港更是全世界最不共產的經濟體,你們會怎麼看?除掉有色眼鏡,用同一標準看世界,有幾多人做得到?曾經有部名為《Independence Day 天煞地球反擊戰》的美國科幻電影,是 1996 年最賣座,以及當時全球歷史票房第三高的電影。當中一幕是美國總統於獨立日,在美軍對外星敵人發動最後反擊前,發表之一段激勵演說。倘若同一部電影,美國總統換成中國國家主席,獨立日換成中國國慶日,拯救地球的美軍換成解放軍,你們又會怎麼看?
天馬行空的科技
話說電影《流浪地球2》中部份機械裝置,之所以那麼像真,原來是來自中國企業的真實設備。片中觸及的未來科技,也並非天馬行空的幻想,而是參考了國內現今技術水平及發展藍圖,有可能成為現實的,當中展現 Space Elevator(太空電梯)全景的一幕,更引發了大眾熱議。

人類建造太空電梯的科技瓶頸,在於未能生產出足夠長度、韌度兼輕巧的纜繩,以連接從地面通過太空站直達平衡錘的整體結構。根據美國太空總署轄下 NIAC 資助的天體物理學家 Bradley Carl Edwards,在 2000 及 2003 年發表關於太空電梯的兩份研究報告中估算,纜繩總長要十萬公里,抗拉強度(Tensile Strength)不低於 100GPa,即是直徑一厘米之纜繩,須能承受高達一千噸的重量。再加上因懸垂關係,對頂粗底幼比例(Taper Ratio)的可行性要求,所用材質必須足夠輕巧,即強度相對其密度之 Specific Strength(比強度)至少為 48GPa-cc/g,以人類現今的科學認知,只有 Carbon Nanotube(碳納米管)可以勝任。

清華大學在研究碳納米管方面,國際上具領先地位,其科研團隊於 2013 年發表論文 Growth of Half-Meter Long Carbon Nanotubes Based on Schulz-Flory Distribution(#25),公佈製造出世界最長的碳納米管,抗拉強度達 120GPa,長度有半米多(550mm)。但這只不過是單根碳納米管,若要集成可建造纜繩的碳納米管束(Carbon Nanotube Bundles),其抗拉強度即降至低於 10GPa。直到 2018 年,清華科研團隊終於取得重大突破,通過同步張弛(Synchronous Tightening and Relaxing)技術,造出抗拉強度 80GPa 的碳納米管束,不過就只有數厘米長。然而,太空纜繩的長度要求,卻是十萬公里!
一波三折的三體
由此可見,人類距離實現《流浪地球2》中的太空電梯,還是非常遙遠。其實原著小說內並沒有出現過太空電梯,是電影編劇為補充劇情加插的,不過在我早前提過劉慈欣的另一部小說《三體》中就有所提及。首部真人版《Three-Body 三體》電視劇於去年一月中首播,差不多與《流浪地球2》同期上映。劇中提到,倘若人類成功搭建太空電梯,就可以輕易進入近地空間,建造大規模防禦系統,阻止外星人的入侵。

小說《三體》雖然比《流浪地球》著名,但其影視化卻沒有後者來得順利,甚至可以說是充滿波折。話說 2009 年,即劉慈欣還未成名之前,一位女編劇聯同她的導演丈夫,以十萬元人民幣,買斷了《三體》的影視出版權,並於 2013 年以自家企業「百星社」身份,到國家電影局為《三體1》備案。之後他們為電影尋找投資者,條件為必須由自己執導,直到 2014 年中,終於給當時剛剛 A 股上市的網絡遊戲公司「遊族網絡」創辦人林奇看中,並為此成立了「遊族影業」,隨即宣佈將開拍一連六部《三體》電影,單部投資達兩億元。結果,第一部只拍了四個多月就殺青,之後拖了幾年,據說是因為拍得太爛,沒法完成後期製作,最後無疾而終。
2016 年中,騰訊旗下的企鵝影業,公佈拿到了《三體》的電視劇項目。到 2018 年初,遊族影業以 1.2 億元全面收購百星社及《三體》的完整版權,正式放棄了之前的爛尾電影,並成立「三體宇宙」作版權管理。推倒重來之後,三體宇宙聯同 bilibili ,製作改編自《三體Ⅱ:黑暗森林》的 15 集動畫,又繼續推進與騰訊的合作,终於推出了我早前提過,改編自《三體I:地球往事》的《Three-Body 三體》30 集電視劇。這兩套劇與電影《流浪地球2》都是在 2022 年底至 2023 年初,差不多同期面世。最先播出的是動畫版,開播初期叫座不叫好,結果評分高開低收。至於電視劇版,與《流浪地球2》一樣,除了逢中必踩的《紐約時報》,以及一些有政治立場的媒體外,都是大獲好評。
三體的價與值
若計金錢利益,當初以十萬元買斷版權的那對夫婦,應該是最大贏家,十年拿回 1.2 億,賺 1200 倍,還弄垮了《三體》。而最可惜的,就是遊族網絡的創辦人【林奇】,自 2014 年起對投資《三體》版權發展之堅持與不離不棄,可謂真正的鐵粉,卻於 2020 年底被毒殺了,無緣見證首兩部影視作品的面世。林奇被殺,正正就是因為其手下,處理《三體》項目不力被調職,懷恨在心所致。林奇去世後,又發生了爭產事件,最後他的承繼人,還把整個《三體》賣了。
至於劉慈欣,話說曾被多次問及,怎樣看當年以十萬元賤賣了《三體》,他說那時候,這部小說無人問津,又反問記者,你們早幹嘛去了?恍惚有些怨氣。不過無論如何,沒有這部成名作,就沒有今天的劉慈欣。《三體》給他賺的錢,也許不及其他,但它的「值 」,除了無時無刻為這位原作者,帶來各種各樣有形及無形的利益之外,更影響了中外無數讀者,使他們眼界大開。可惜世上有太多人,眼中只有錢,這些人無論有多成功,也只不過是凡夫俗子。劉慈欣創造了《三體》,一部風靡全球的科幻小說,當年的他,無疑是一位非凡的人。然而到今時今日,他有否掉了初心,回歸平凡,那就不得而知了。如果有幸遇見劉慈欣,我一定會問他:你覺得你與林奇,誰愛《三體》多些?若是前者的話,你最愛它什麼?


羊頭與狗肉

話說 Netflix 版開播,又掀起了中外爭議,劉慈欣的作品,總是那麼具爭議性。內地觀眾狠批 Netflix 魔改原著,把故事設定從中國搬到倫敦,主角由中國人換成西方人,人物風格西化低俗。不過如果只是這些,我反而覺得沒有問題,《三體》之所以享負盛名,並非是突顯了什麼地方的歷史文化,大前提是故事的重心不變。但可惜的是,Netflix 把《三體》之文革批鬥情節,打造成重點的展示部份,結果惹來巨大迴響。縱然導演美其名為誠實反映歷史,但《三體》並不是政治作品,此舉在效果上,無疑是把故事的重心轉移了。

不過請勿誤會,我並沒有否定 Netflix 版,何況我還未看過內容。再者,商業社會,利益為先,何來對錯?所以我只說可惜。不如打個比喻,有一種羊肉,肉質之鮮味聞名天下,於是有小店老闆以此羊肉為主,推出了 30 味菜色。世界各地的食客慕名而來,對此讚嘆不已,說店主通過不同的烹調方法,讓他們品嚐到原味之各種非凡之處。不過有另一位小店老闆,就對其嗤之以鼻,說只是那羊好吃罷了,有什麼了不起?世上還有很多人,根本就不吃羊呢!然後他掛起那隻聞名的羊頭,大肆宣傳自己以此羊造了 8 味更好的菜色。但他原來用了狗肉做主菜,只是象徵式抽取了羊肉的少量成份作調味,結果大受歡迎。無他,因為世上愛吃狗肉的人,遠比愛吃羊肉的多,甚至有人把狗肉味誤當成羊肉味,以為那聞名的羊,真的有如狗肉般好吃了。有食客投訴他掛羊頭賣狗肉,毀了那羊之名聲,他說:此言差矣!那八道菜確實有羊的成份,是你嚐不出而已!
二次元的非凡
無論計成本、市價還是利潤,一部小說,遠遠不及一套影視作品。然而一部非凡之作,經重金打造之後,可能反而會變成一部平凡之作,所以非凡與否,看的是「值」而不是「價」。當然,非凡的價也是一種非凡,但這只屬一次元,或換句話說,是平凡的非凡。只有二次元的非凡,即是能超越「價」的「值」,才是真正的非凡。是不是很難明白?那麼我們可以回到本文一開始的問題了,為何華為會邀請劉德華,代言非凡大師?這與一年前的氣球事件,又有何干?

所以有時候,我都幾疑惑,究竟地產行業,是為了什麼而存在?買家、業主、租客,在地產商眼中,又算是什麼?話說復常之後,港人北上消費,內地來港旅遊模式改變,零售業經營困難。財雄勢大,手握大型商場的地產商,可以為業界貢獻些什麼?難道又是合約精神?

錯綜複雜的關係
一次元非凡,視乎能力;二次元非凡,在乎選擇。利用自己非凡的能力,從所屬之領域拿到盡,TAKE AND NEVER GIVE,這類人,縱然富甲天下,也只不過是凡夫俗子。他們有一個共通點,就是每當有人問起,他們為社會貢獻過什麼,答案總是說,自己捐了很多錢,甚至死後把財產全捐掉也可以。無他,事業?賺錢而已;行善?捐錢就得!這使人聯想起一些惡人,或要做點好事來對沖一下,但當然,凡夫俗子不等於惡人,更何況,利益為先,何來善惡?
又回到本文一開始的問題了,為何華為會邀請劉德華,代言非凡大師?如果我說,因為他是電影《流浪地球2》的主演之一,各位會否覺得有點兒牽強,甚至風馬牛不相及?在寫出答案之前,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下,這部電影背後的一段往事。

這兩部電影的導演【郭帆】,的確是一位有心人。

真正的非凡大師
在《流浪地球》上映前,郭帆有意在片尾鳴謝甯浩,及電影的主角兼投資者【吳京】,不過給兩位婉拒了,甯浩並提議把這個鳴謝,給予劉德華。據說就連當事人也不知道,為何自己的名字,會出現在片尾中,後來順理成章,劉德華就被邀請出演了第二部《流浪地球2》。郭帆在拍攝第二部時,還特意招來了電影學院的實習生,記錄拍攝過程中的錯誤,希望組合成教材,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。

終於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,為何華為會邀請劉德華,代言非凡大師?答案呼之欲出。非凡大師,是標誌著突破美國科技封殺的 Mate 60 手機系列之頂級旗艦版,而一年前的流浪氣球,就標誌著中美之間,科技領域上的矛盾。至於流浪氣球這個稱號,又剛好來自《流浪地球2》,一部超越荷里活級別,卻惹來了中美輿論之間,意識形態上爭議的中國電影。在這段錯綜複雜的關係中,【劉德華】正正就是名符其實,成就了這一切的非凡大師。
非凡下篇之序
去年八月底,Mate 60 Pro 無預警開售,掀起了全國搶購潮。當時可謂一機難求,就連鉅星成龍,親自落舖搶購,結果也失望而回。至於二手市場,官方價 6999 人民幣的 Mate 60 Pro,炒至過萬港元;頂級旗艦版非凡大師,更炒至比原價貴過萬元。去年十月初,非凡大師開售後不久,黑色型號炒至 25,000 港元,比原價貴近萬元,紅色型號更炒至 35,000 港元,比原價貴近兩萬元。
至於我珍惜香港,從來不吃炒價,只會在官方平台購買。要擁有標誌著突破美國科技封殺的 Mate 60 系列,當然選擇系列中產量最少的紅色非凡大師。結果,搶了近四個月,到今年一月底終於到手。

寫《非凡篇》,的確是原因之一,但主要還是與我的背景和生路歷程有關,這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表述,屬本文下半部的內容了。不錯,寫到這裡,只達整個《非凡篇》的一半,當中提過一些高端的,甚至是天馬行空的科技;但其實,讓人類主宰地球的非凡科技,並不是這些,至於是什麼,也屬下半部的內容了。然而再寫下去,文章或會過長,大家亦難以消化;再者,前天給做了個小手術,我須要休息一段時間。不過,作為《非凡上篇》的結語,及《非凡下篇》的序,在說再見之前,我想請各位思考一個問題。

究竟是一隻勞力士,還是一部非凡大師,更值得去擁有?
人生匆匆數十年,好比一場馬拉松,我們究竟在追趕什麼?追求什麼?有些人,為了種種原因,突破自己,變身非凡;同樣地,也有些人,為了種種原因,選擇回歸平凡。很多時候,說沒得選,都只不過是逃避的借口而已,但無論如何,選也好,不選也好,沒有對錯,亦與人無尤。
無他,人生總會抱些遺憾,這在所難免。然而最重要的,是跑到盡頭之時,能否還說得出一句,今生無悔?
(待續 ...)
跟太陽系說再見。三體 OST(點擊播放)
* 註:按 藍色連結 開啟或跳至相關之參考資訊;
按 紫紅連結 啟動全屏模式播放相關影片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